气候领域国际合作有哪些重点?能源行业如何实现“双碳”目标?权威专家这样说

时间 • 2025-11-12 16:52:52
能源
中和

今年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一年,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备受期待。本月内,中美气候特使会晤、领导人气候峰会先后举行,气候领域国际合作看点不断。

4月23日,全球化智库(CCG)在北京举办“气候变化-人类共同的挑战”圆桌研讨会,邀请政商学界人士及国际NGO代表,就中国向碳达峰、碳中和迈进的主要挑战,政府和企业在低碳转型,绿色发展过程中可发挥的作用等议题展开研讨。

中国需要30年时间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转变,需系统性、颠覆性变革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战略研究和国际合作中心战略主任柴麒敏在论坛上表示,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不仅各国政府,全世界人民都对气候变化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碳中和”成为政府和企业对应气候变化的重要话题。按照联合国秘书长的统计,到今年年底,约有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将会参与实现“碳中和”的行动中,总排放量占到全球排放量2/3以上,经济总量占全球70%以上。目前,据不完全统计,全球已经有超过300家大型企业承诺碳达峰、碳中和,特别是碳中和,这为进程注入了非常多未来可合作的因素。中美两国气候问题特使的会议上专门提到第三方合作,实际不仅仅是两国之间的贸易等问题,更多的还是在发展中国家(对实现碳中和)有大量的资金需求。这需要大量的社会资本,也包括市场的开放,有更多国际的资本能够参与到投资过程当中来。

世界资源研究所(WRI)中国首席代表方莉表示,WRI希望为中国参与全球治理,中国解决可持续发展中面临问题提供务实可靠的解决方案。WRI努力弥合从科学到政策决策,从目标到行动的两大鸿沟。WRI目前已经从自身的运营到供应链上下游和供应链的排放的计算,有了14个行业的方法学。因为要实现碳中和,它不是一个增量的变化,是社会全系统的变革。对于中国来说,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机遇。因为世界没有国家做到过碳中和,这对所有国家来说都是一个探索的过程。并且中国问题的解决方案很能体现全球视野,中国既有发达地区,也有欠发达地区;有重工业,有轻工业;还有数字信息工业,人民生活水平的差距也是很大。因此,中国的解决方案十分具有借鉴意义。

能源基金会低碳转型项目主任傅莎指出了气候变化作为全球公共物品的属性。她表示,碳达峰碳中和对中国来说不仅仅是挑战也是机遇。碳达峰碳中和应该联合起来看待而不应该分开研究。碳达峰不是为了达峰而达峰,达峰的最后目的是希望以更低的成本实现碳中和。中国是全球花最短时间要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转变的国家,需要30年时间就实现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转变,欧盟上世纪90年代就实现碳达峰了,2050年实现碳中和。大量的技术迭代需要在非常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这其实就意味着,中国需要的不是一些建议性的变化,最重要的是实现系统性、革命性和颠覆性的变革。为了适应变革,也为了更好地抓住机遇,中国政府和企业要积极应对。中国政府要有长期的、明确的政治信号和计划、目标,提前准备应对,还应该引导、创造相应的市场和监管环境帮助中国企业更好的转型。

促进新能源发展,应建立全国统一电力市场机制

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张全从能源电力的研究者角度出发,分享了他的想法。他认为,电力领域的碳达峰、碳中和任务很重,但并不是全部。能源电力行业在未来双碳目标推进当中承担的责任非常重,因为实现碳中和的核心就是控制碳排放。中国能源活动占到碳排放88%的水平,能源活动占比非常高,电力系统的碳排放也占到40%的水平。电力系统占全国碳排放1/3的比例。所以,电力系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它还不是全部,最终推动碳中和还需要各行各业,包括工业、建筑、交通、电力能源领域共同承担这个责任,推动这个目标的实现。碳达峰之后,其他的行业还会为了减少化石能源的利用,把一些电力需求转移利到电力行业,相当于把他们的能源排放之转移到电力行业。

据此,张全分析,用电需求的达峰可能在2030年之后。虽然碳达峰做到了,但电力增长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根据预算,电力增长到2040年才会进入到相对饱和的状态。他指出风能和太阳能作为新能源未来要充分利用,未来电力体统还需要从发电侧和用户侧上分别发力促进新能源发展。除此之外,建立全国统一的电力市场机制也至关重要。从中远期来看,还是要构建跨能源领域碳循环经济,最终不仅仅通过电力系统消纳新能源,未来可以通过绿电制氢等方式,火电厂通过安装CCUS(碳捕获、利用和存储技术)捕捉收集到这些二氧化碳,可以去组合,生成甲醇、甲烷,这些气体可以作为未来的工业原料,扩大碳循环经济领域,保证可持续发展。

中国信达资产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能源首席研究员左前明认为,从能源的角度出发,应对这个挑战要处理好四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发展与控碳的关系。控碳的问题也是发展权的问题,为了维持整个城镇化、工业化继续推进和经济社会可持续稳定健康发展,能源活动需求有较大空间,处理好发展和控碳的关系格外重要。第二,安全与控碳的问题,包括经济安全、社会安全、能源安全。第三,公平与减排的关系。从国际的角度来看,西方发达国家已经完成工业化、城镇化,目前已经出现人均用能、总用能逐渐下降趋势过程,但发展中国家还需要空间去发展;从国内角度,存在区域发展之间的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第四是技术和控碳的关系。不能单纯地把控碳限定为不用油、气、火电、煤炭,而是回归到问题的本质上,发展技术从多种渠道控碳。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刘宇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