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墙挡景,“严禁偷窥祖国大好河山”?吃相别太难看

时间 • 2025-07-25 03:03:32
旅游
围墙
风景
名胜
景区

旅游

一些风景在目的地

而更多的风景在路上

可如今

“在路上”的风景在一些地方

被围墙冰冷隔挡

成了“收费项”

最近

多地出现“围墙挡景”现象

被网友戏称为

“严禁偷窥祖国大好河山”

在引发争议后

陕西宜川壶口瀑布、

云南德钦梅里雪山等处

纷纷拆除围墙或免费开放

那么

“围墙挡景”为何引发热议?

大好河山“防偷窥”打的是什么算盘?

此举是否涉嫌违法?

01

多景区设围墙被指“严防偷窥”

7月2日,记者从陕西省宜川县黄河壶口风景名胜区管理局获悉,壶口瀑布陕西侧沿线500余米“安全墙”已经拆除。据了解,“安全墙”拆除以后,将通过在该路段强化交通管理、加挂温馨提示音箱、增加交警巡逻等措施,保障道路交通安全、畅通、有序,防止因人车逗留发生交通拥堵和事故。同时,相关部门将对该路段进行边坡治理,采取危石清理、挂网等措施,努力把安全隐患降到最低。

这是景区亡羊补牢之举,而事情还要从今年4月下旬说起。一名网友当时发布视频反映,壶口瀑布陕西一侧的公路旁有较高的围墙,山西一侧也有围挡物:“修了围墙不让看瀑布,花100元买门票才能看。”随后,黄河壶口瀑布景区沿线公路“围墙挡景”事件引发广泛关注。景区方面此前回应称,砌墙主要是因为此路段悬崖高差大、易落石,且数次发生因车辆逗留阻碍交通而引发的交通事故。尽管围墙是出于安全考虑而建,但由于其遮挡住的区域恰好可以俯瞰壶口瀑布的核心景观,因此还是引发了网友的争议。

(图片来源: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官网)

在景区附近道路上修围墙,防止路过游客偷窥,其实不是个例。近日,有博主拍视频反映,云南省德钦县梅里雪山国家公园金沙江大湾观景台附近的214国道旁建有围墙,游客无法在公路边欣赏景观,想要欣赏景观,必须花20元购买门票前往景区观景台游览。214国道途经的飞来寺观景平台附近,也有类似情况。

(图片来源:网络视频)

面对网友质疑,梅里雪山国家公园景区也在6月26日发布公告称,将诚恳抓好整改工作,金沙江大湾、飞来寺两个景点免费开放。

02

“围墙挡景”有悖景区公益属性

在景区外建围墙或围挡,虽然相关单位几乎众口一词说是为了安全,但事实上,网友们对这一说法并不买账——如果是为了行车安全,那设立低矮的防撞墩更合适;如果是为了防止游客冒险闯入发生事故,那完全可以像青海湖那样设立铁丝网。景区设立密不透风的围墙,难怪会给人有“严防偷窥”的猜想。

(图片来源:千图网)

不管基于什么说法,这种筑墙挡景行为似有短视之嫌,说到底还是靠山吃山的“门票思维”作祟。对自然景区随便扎墙设卡,也许能收到仨瓜俩枣,但最终令慕名而来的游客望而却步。

(图片来源:千图网)

一些地方打着“保护”名义,把风景名胜圈起来希望通过门票增加财政收入。然而,筑墙挡景不仅挡住了游客的视线,也遮住了当地发展旅游业的视野,这道墙阻挡了当地深化旅游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的脚步,损失了口碑降低了美誉度,错失了发展机遇,得不偿失。发展旅游光靠名胜古迹、名山大川不行,更要靠做好服务、增加附加值,不断壮大产业链以实现旅游产业化。

世界旅游城市联合会特聘专家、曾长期负责操盘景区和度假区项目的王笑宇研究员表示,表面看,“围墙挡景”是行政配置资源的滞后思维模式,以及短视的资源变现的投机行为;而底层逻辑则是景区开发及运营主体创新意识不足、创新能力匮乏,缺少市场配置资源的专业能力,只能依靠行政配置资源去解决问题。

发展旅游业,要算眼前账,更要算长远账。杭州西湖、桂林象鼻山等景点免费开放所带来的旅游产业化效益远远超过当初门票收入。这些生动实践体现出“济大事者,必以人为本”的思路。旅游业是综合性产业,发展要义在于聚人气。那些坐拥得天独厚自然风光的地方理应树立大旅游观、大风景观,以人为本、还景于民,将旅游产业链条做大,依靠完善的配套设施、丰富的产品供给、优质的服务吸引并留住游客。

03

“围墙挡景”是否涉嫌违法?

我们国家山川秀美多姿多彩,有些名胜通过法定程序建成景区,但也有部分属于没有建设的公共资源。法律对于公共资源的利用和收费有清晰且严格的规定。那么,景区“围墙挡景”是否有法律依据?

北京合川律师事务所律师李雷

《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和《风景名胜区条例》,对于风景名胜区,从申请设立到日常管理都是有法可依的。旅游法第四条规定:旅游业发展应当遵循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国家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在有效保护旅游资源的前提下,依法合理利用旅游资源。利用公共资源建设的游览场所应当体现公益性质。

从上述法律条文来看,经济效益并非是旅游业应当追求的唯一目的,尤其是依托名山大川等公共资源建设的风景名胜区,更要体现出公益性质,更应该把社会效益放在经济效益之前。但显然,从目前各地来看,风景名胜区管理部门修建围墙(或围挡)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只有少数考虑了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之间的平衡。

此外,《风景名胜区条例》第十八条规定:编制风景名胜区规划,应当广泛征求有关部门、公众和专家的意见;必要时,应当进行听证。风景名胜区规划报送审批的材料应当包括社会各界的意见以及意见采纳的情况和未予采纳的理由。

景区修建围墙应当符合相关规定。修筑此类围墙在当初编制规划时是否征求了意见、进行了听证,也应该对社会进行相应的说明。

打着“保护”旗号拉网围墙,与法治背道而驰,与为人民服务相去甚远。公共资源姓“公”,如何更好为公众服务,是个时代课题。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推进,不少地方下力气打造口袋公园、绿荫道路,推窗可见绿,抬脚即进园,让美好生态融进普通生活,既方便了本地群众,也增加了对外地游客的吸引力,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促进旅游业良性循环。

十四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次会议刚刚通过决定,将每年8月15日设立为全国生态日。再有一个多月我们将迎来首个全国生态日,也恰逢暑期旅游高峰,面对个别景区还没拆的围挡,相关地方应该行动起来,让群众在第一个全国生态日感受到更多的生态美好。

遮挡的是风景

隔开的是人心

阻断的是景区发展之路

眼光长远一点

思路开阔一点

开门迎客

聚人气成景气

天地自然就宽阔了

来源|央视网、新华网、中国旅游报、半月谈、中国新闻周刊、极目新闻、人民网

编辑|王会苹

主编丨蒋琳

监审丨钟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