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副省长答红星新闻: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纳入领导干部综合考核
7月5日,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新闻发布会。福建省人民政府副省长、福建省承办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筹备工作小组副组长郑建闽在回答红星新闻记者提问时表示,福建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把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工作纳入地方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完善有关地方法规制度,加强机构队伍和人才建设。目前,福建省文物局升格为省政府管理的直属行政机构,福建也新设立福建省考古研究院,财政资金投入显著加大,福建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传承利用工作迈上新台阶。
郑建闽介绍,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对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高度重视,提出了许多前瞻性理念,推动了一系列保护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开创性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期间,将鼓浪屿视为国之瑰宝,在厦门财政紧张的情况下,专门拨款修缮八卦楼,彻底扭转这座百年建筑的命运。鼓浪屿申遗成功后,习近平总书记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借鉴国际理念,健全长效机制,把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精心守护好,让历史文脉更好传承下去。在福州工作期间,习近平总书记推动保护三坊七巷,建立了文物保护“四个一”机制,即设立一个局“福州市文物管理局”、成立一个队“福州市考古队”、新的建设项目立项加盖文物管理部门“一颗印”、每年拨款文物修缮经费100万元。今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世界遗产地武夷山时,嘱咐“武夷山有着无以伦比的生态人文资源,是中华民族的骄傲,最重要的还是保护好”。
郑建闽表示,福建省遵照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借鉴世界遗产保护等方面先进理念,坚持规划先行、立法保障,强化遗产监测、预警、限流等措施,提高遗产保护科学化、专业化水平,确保遗产完整性。比如,各个世界遗产地都制定了保护法规、建立了监测系统,武夷山遗产地建立国家公园试点机制,福建土楼实行分级分类管理、实施修缮维护技术导则,厦门鼓浪屿成立了公共议事理事会、合理核定每日游客数量上限。福建坚持“在保护中发展、发展中保护”和适度合理利用的原则,注重社区参与,提高全社会保护意识。比如,福州市三坊七巷修旧如旧,定格“旧岁月”、焕发新活力;上下杭打造闽商文化特色传统街区,实现传统与现代商贸文化有机融合。
郑建闽介绍说,福建现拥有世界遗产4处,分别是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武夷山”、世界文化遗产“福建土楼”和厦门鼓浪屿、世界自然遗产泰宁丹霞,数量位列全国第5位。此外,“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项目将提交本届世界遗产大会审议;福州三坊七巷、闽南红砖建筑、海上丝绸之路、闽浙木拱廊桥、万里茶道和海坛风景名胜区等列入了中国世界遗产预备名单。
“第44届世界遗产大会在福州举办,有利于我们以国际视野、国际理念、国际标准,全面加强世界遗产保护,提升世界遗产事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我们将以举办世界遗产大会为契机,不断健全长效机制,提升世界遗产保护管理水平;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做好世界遗产价值阐释传播;促进文旅深度融合,发挥世界遗产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作用。”郑建闽如是说。
红星新闻记者吴阳北京报道
编辑陈怡西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