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股面临价值重估 跌幅远超市场平均水平
21世纪经济报道李维北京报道
经历了数年的估值增长后,科技股正在迎接一场集体挑战。
10月30日,IPO已有四个月的小米集团(1810.HK)跌3%,这仅仅是其在今年7月中下旬以来股价一路下跌的延续;统计显示自7月19日至10月30日期间,小米集团股价已从21.70元/股一路跌至11.66元/股,接近腰斩。
小米并非孤例,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不完全统计,腾讯控股(0700.HK)、阿里巴巴(BABA.N)、百度(BIDU.O)、(JD.O)、美团点评(3690.HK)等多只大型科技股股价在最近5个月内已较最高点出现了30%-50%不同程度的回撤;科技股遭遇的尴尬,同样出现在科大讯飞(002230.SZ)、海康威视(002415.SZ)、华大基因(300676.SZ)等A股公司身上。
在业内人士看来,伴随着A股等多地资本市场估值的回调,科技股此前的过高估值正在得到修复;另有中美摩擦、质押风险、资金退潮等多重因素对科技股的估值带来打压。也有分析人士认为,此次科技股的退潮将给市场带来低价配置优质公司的机会。
科技股泡沫挤出
多只科技股正在承受估值下行的煎熬。
10月30日,IPO以来不断破发的美团点评(3690.HK)向更低的估值区间滑去——当日跌幅达5.11%,收跌于50.15元,而自其上市发行以来,已较最高时累计下跌达30.97%。
即便是BAT级的企业,也未能在此次估值调整中幸免。以阿里巴巴为例,其在今年6月5日创下高点后便开始震荡下行,此后的102个交易日内,其累计下跌达36.17%;同期腾讯控股股价也在游戏监管政策升温等利空因素下累计下跌达39.23%,百度、京东的同期跌幅也分别达30.34%和42.40%。
无独有偶,A股的科技股公司估值也在逐渐回落。自今年下半年以来,科大讯飞、海康威视、华大基因、四维图新分别累计下跌达30.65%、36.44%、43.81%、26.12%。
事实上,无论是美股、港股还是A股,科技股公司的下挫力度已经远远超过市场平均水平。今年7月初至10月30日,上证指数、创业板指数分别累计下跌9.81%和21.58;而以科技股中典型的互联网行业来看,万得互联网指数自今年下半年以来已累计下跌25.86%,跌幅分别大于上证指数、创业板指16.05和4.28个百分点。
小米等公司按照计划即将在A股发行CDR(中国存托凭证),但后因市场等原因取消。
“幸好今年上半年说要试点的第一批CDR项目没有发成,不然接盘的投资者不但逃不过这轮浮亏,那几只CDR战略配售基金净值也将大概率出现下跌,最后很难向客户交代。”10月30日,一家汇金系券商营业部负责人坦言,“如果A股市场流动性较差的状态一直维持,那么CDR项目可能也会一直往后拖。”
价值重估背后
在业内人士看来,科技股的估值调整有着多方面原因。
“2018年科技股股价随市场大幅下行,随之一起的还有投资者对部分科技龙头的信心。”10月30日,首创证券IT行业分析师李甜露表示,“市场调整的背后是政治、经济等方面的不确定性,此环境下,科技公司普遍面临困局,因此投资逻辑也应随之进行调整。”
部分科技股的高质押率也同样被视为诱发其估值走低的内因。
李甜露同时认为,一方面部分“伪科技股”在该轮调整中暴露了更大的问题;另一方面股价的下行遏制了股权激励效果,进而影响到公司的创新能力。
“很多科技公司并没有处在新兴行业或具有真实的技术壁垒,而‘科技’的名称却给这些公司带来了高估值。然而,市场的整体调整以及其背后的基本面变化让人们重新审视科技股的估值,此前的泡沫正在逐渐被挤出。”李甜露向记者指出,“此外,科技股估值的缩水对股票的价值形成了冲击,使股权套现等市场化的激励机制受到影响,从而可能对企业的创新形成制约,进一步拖累企业的业绩和估值。”
不过一些买方人士则认为,估值不断调整之下,一些优质科技股的投资价值却在进一步体现。
(编辑:林虹)
21世纪经济报道及其客户端所刊载内容的知识产权均属广东二十一世纪环球经济报社所有。未经书面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详情或获取授权信息请点击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