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丨“热”天气中的“冷”思考,彰显思想的价值

时间 • 2025-11-06 08:25:36
社会
建设
高温
适应

时过,未必境迁。我们的社会该如何面对极端高温天气?

关于2022年夏天,成都人的集体记忆是什么?恐怕莫过于一个“热”字!在连续40℃+、停电无空调风扇的环境下办公、生活的日子,注定成为成都人难以磨灭的记忆。

历史无言,它用3个数字记录了今夏高温极端天气的刻骨铭心:45℃——四川盆地打破了我国除新疆外的高温历史极值,70余天——高温肆虐的时长历史罕见,9亿——这是我国受高温天气影响的人数。

在我们生活的星球,有关“全球变暖”的话题讨论已持续数十年,但当它一改温水煮青蛙模式,猛然在世界多国引起滚滚热浪及次生灾害,仍然令人猝不及防。这一刻,那些关于全球变暖是否是世纪骗局的争论,显得多么苍白。

问题是时代的声音,困难是前进的号角。对于全球变暖趋势下的极端高温天气,成都人有切肤感受,媒体更有深入思考,并提供思想产品的责任。作为深处其中的事源地媒体,成都商报-红星新闻在思考,我们的社会该如何面对极端高温天气?

经过评论部内部的讨论和酝酿,一组《45℃沸谈——建设高温适应型社会》系列评论,作为思想“果实”面世了。评论鲜明聚焦“如何建设高温适应型社会”,将这个紧迫的现实问题摆在世人面前,引发更深度的关注和思考。

应对全球变暖趋势,《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35》提出,到2035年要基本建成气候适应型社会。建设高温适应型社会,亦是气候适应型社会的题中之义。无疑,“高温适应型社会”是一个带有警醒意味的概念,滚烫地存在于我们真切的生活中。建设高温适应型社会,关系到我们的工作、生活,以及未来。

建设高温适应型社会,当从认知构建、体系构建、机制构建去破题。气侯问题具有全球性和广泛性,共识凝聚是共同行动的前导;其牵一发动全身的特点,决定了须以系统思维构建综合体系,产生社会协同效应;而变应急机制为常规机制,可让我们手握“操作手册”,更加从容应对。基于评论主题的严肃性和专业性,红星评论邀请了国内一流专家、学者执笔,同心奉上关于这组“建设高温适应型社会”的深度作品。

时过,未必境迁。类似的极端高温热浪及其导致的社会经济系统危机,未来在世界范围内还会变得更加频繁、更加严峻。对此,人们当有预期,更要做好准备。只有切实坚持绿色低碳发展,履行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针对性地建设气候适应型社会,人类文明才能更好地走向明天。这个意义上,《45℃沸谈——建设高温适应型社会》系列评论,是将经历的苦难咀嚼反刍,化作思想的光芒,穿透前路的迷雾,让绿色低碳发展之路上,再多一点共识,再多一点行动。

红星新闻评论员文阳

编辑汪垠涛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